其他
与新冠反复缠斗:重复感染不可避免,但没那么可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氨基观察 Author 氨基君
02
“二阳”没那么可怕
根据现有数据来看,“二阳”并没有那么可怕。一方面,按照张文宏的说法,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从海外过往情况来看,的确如此。以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去年发布的报告为例,研究者收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等数个国家91项研究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包含1500万名参与者数据。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渐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为0.57%,德尔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达到3.31%。但即使这样,也有最少约85%的民众不会二次感染。以英国为例,在进入奥密克戎时代前,也就是2022年前,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并不多,截至2021年12月13日,累计人数为9.7万人,占当时总感染数的0.1%。而2022年后,二次感染人数激增,截至2022年12月7人,累计人数达到137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6.75%。但从时间分布来看,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在逐渐减少。英国二次感染主要集中在第一波奥密克戎阶段,峰值曾达2万人。而在后续几波疫情中,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逐渐下降,平均每天1千人左右。另一方面,根据海外情况看,二次感染的危害并没有想象中大。根据康奈尔大学流行病学组去年3月发表的研究,严重的二次感染很罕见,仅0.1%的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且没有一例出现危急症状。此外,雅典大学医学院9月份发表的研究显示,二次感染以轻症状为主,特别是奥密克戎感染者,轻症状占比达99.17%,较为严重与紧急情况的占比则为0.78%、0.05%,均低于首次感染。不难看出,与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下降。而在最新变异株XBB控制下的二次感染危害,也是如此。以新加坡为例。去年9月,受XBB影响新加坡迎来了第三波疫情,但在XBB疫情高峰期间,新加披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波峰并没有第一波疫情时那么明显。虽然,新加坡的新冠住院和死亡人数略有上升,但这些毒株影响的严重程度要小于以往的毒株。新加坡政府公布信息也显示,没有证据表明XBB比以前的突变株更具有致病性,甚至与Omicron BA.5相比,XBB的住院风险降低了30%。03
与新冠反复缠斗,但无需过分恐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再次感染的情况不值得重视。尤其,对于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年老体弱患者来说,重复感染带来的高风险仍然存在。所以,即便是在“阳过”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正如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所说“新冠病毒会找到每一个人。当群体免疫的屏障建立起来后,新冠病毒会去寻找尚未建立起免疫屏障的人。”那么,面对可能继续出击的新冠病毒,该如保护好自己?答案很简单,无论是过往还是现在,新冠疫苗和口服药仍然对抗新冠的最有力组合拳。通过接种疫苗能够显著降低再次感染的概率,且会进一步减少危重症的概率。通过及时服用口服药,也能够降低新冠感染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而中国,正是新冠疫苗和药物获批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口服药方面,国内目前已经获批上市的新冠口服药多达6种。包括Paxlovid和Molnupiravir 2款进口药物,以及阿兹夫定、民得维、先诺欣和乐睿灵4款国产药物。背后涉及到的药物技术路线,从3CL蛋白酶抑制剂到RNA聚合酶抑制剂。在众多的可选择药物之下,此前新冠用药荒的情况将不会再重演。新冠疫苗方面,国内获批上市新冠疫苗多达16种。其中既有灭活、腺病毒载体等传统技术路线的疫苗,也有重组蛋白、mRNA等新兴技术路线的疫苗。值得一提的是,石药集团的mRNA新冠疫苗,包含奥密克戎BA.5突变株位点,这或许会使得这款疫苗,在面对如今的突变毒株时具备更好的效果。根据石药集团披露,在加强接种1剂SYS6006后,14天的针对奥密克戎BA.5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36,是加强接种前的83倍。虽然,我们仍然无法彻底将新冠病毒赶尽杀绝,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我们,有充足的新冠药物和疫苗储备。所以即便是面对“二阳”,我们也无需过分恐慌。文/方涛之点击下面,关注新康界,获取更多热点分析/行研报告/蓝皮书。【免责声明】
1.“新康界”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
2.“新康界”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新康界”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新康界”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